什么是瓷器泥鳅背?
瓷泥鳅在制作上基本可以分为两条路线,一是釉下彩,二是釉里红。瓷泥鳅一般只做鱼身,而把鱼头单独做成可以活动的样子,从鱼身的开口处伸入,从釉里露出鱼头部分,可以张合,非常逼真,十分有趣。因为鱼身在制作过程中不能有拼接,因此背部必须做出一条凹槽来,所以被成为瓷鳅背。而如果单独做条鱼,可以有鱼头,可以做出鱼儿戏莲等情景。一般瓷泥鳅多做成鱼身约8-15公分,也有做成10厘米以下的,也有做很大的,从20厘米到一米的泥鳅都有。
瓷泥鳅在清时,由唐英主持御窑所烧,后来流传到民间,江西景德镇的民间艺人也会烧造。泥鳅是江河中常见的鱼虾,在清时百姓常将鲜活的泥鳅放在水盆里,因为泥鳅不停地游动嬉戏,十分有趣,有人由此想到制作一件像活泥鳅游动一样的瓷器,并在清乾隆年间烧制出活络泥鳅瓷。这件瓷泥鳅,在釉里露出鱼头部分,可以不断张合,犹如活物一般,非常有趣,十分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