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石湾绿釉烛台多少啊?
烛台,日常生活中用于插放蜡烛之器。 烛台历史悠久,在新石器时期已出现陶质烛台。早期烛台下承以台座,上作插蜡的多枝、盘、筒等式样,使用时,点燃烛台上插烛部分的燃料,起到照明的作用。历代均有制作,造型多样。材质有木、漆、金、银、铜、铁、瓷、玉等,以木、铜、瓷为多见。
瓷质烛台始于晋代,造型多为多层套合,下为托盘;南北朝时烛台已由盘式演变为多层塔式,流行于南朝的青瓷窑口;五代烛台多由5支筒形管分列塔刹外围,共同支承塔刹,下为方形素面高台座,流行于越窑;宋、金时北方窑口多烧制瓷烛台,尤以磁州窑烛台为代表,造型多为圆柱形插烛口,下连盘口及喇叭形台柱,其上堆贴各式纹样,下承盘形台座,北方耀州窑、山西怀仁窑都有烧制,福建建窑也有烧制,造型近似,只是在颈座部分略有变化;明代烛台造型主要有单柱式和如意式两种。单柱式烛台分上、中、下三部,上部为烛扦、灯罩插口,腰部为束腰塔身,下部为多棱承接插口,下有柱形圈足;如意式烛台呈三连式,有柄形插口,上下多辅有圆饼形托。
清代烛台承袭明代传统样式,同时出现筒式烛台,筒身多镂空,下插于台座中,台座有四方、八方、花式,多辅以兽首环耳。同时,北方河北、山西地区的一些民窑烧制大量缸罐形烛台,多为红色陶胎,胎质疏松粗劣,胎体较薄,上施低温广彩釉,釉色深浅不一,釉面稀疏有泪痕,造型较为简单,多为直筒形器身,腹以下渐内收,器里、器外和圈足内施绿釉。圈足平内塌,足内多刻划有“老官”二字,应为窑场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