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棕式瓶什么特征?
棕式瓶,流行于清早期顺治、康熙两朝。棕式瓶是仿植物棕榈之形制成的一种陈设用瓷器。棕瓶造型特殊,以康熙朝景德镇窑制品为佳,有釉里红、青花品种,常见器高15—40cm,其粗短的器身上常绘五蝙蝠纹,取“五福捧寿”之吉祥寓意。
另外,明代景德镇窑即有仿竹木、仿陶之器烧造,清代则大量仿制,造型、釉色及制作工艺亦进一步提高,达到了“比伦如真”的效果。棕式瓶即是这一制作工艺下的仿生瓷品种,因器身的束腰造型、棕黄色釉仿自然棕榈树段,故名棕式瓶。清代,此瓶又被称为“腰线瓶”、“鱼藻瓶”。
清代顺治时期,景德镇民窑瓷业生产由明末的衰落中获得复苏,在各方面都有起色,开始大量烧制商品瓷。顺治皇帝入关以后,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生产、与民休息的政策,因此社会经济获得初步恢复,尤其是手工业和商业发展迅速,商品经济获得长足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制瓷业的繁荣,民窑产品的烧造数量明显增加,烧造品种亦明显增多。顺治时期的瓷器一改明代嘉靖、万历时期瓷器制作粗糙、艺术水平下降等情况,而多以清新、活泼、优雅之风格示人,造型趋向活泼多样,大小兼备,尤以中小型器物最为突出。此一时期的瓶式品种较多,比较有特色的有筒瓶、凤尾瓶和马蹄瓶,而高大、硕壮、浑厚的琢器少见。
顺治时期的景德镇民窑瓷器在清初经济复苏的背景下以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自成体系,一方面继承了明代后期装饰简练的艺术成就,一方面又给后来的康熙盛世的制瓷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会。顺治时期为时虽短,但民窑青花器与清康熙时期青花器却非常接近,以至历来有许多顺治青花器被当作是康熙青花器。
顺治棕瓶以青花腰线瓶、釉里红鱼藻纹腰线瓶最具有代表性,其釉色及制作工艺进一步提高了“比伦如真”的仿生瓷效果,使棕式瓶器物逼真而富于艺术感染力。
明代后期至清代初期,是社会转型的动荡时期。这一时期,统治者对工艺美术品生产,大多采取实用、从简的要求。因此,装饰简练一直贯穿始终,青花色料也不再采用回青、石子青等混合色料,而多用国产浙料描绘青花图案,虽鲜艳鲜丽程度稍逊一筹,但清新、明快而具画意。在装饰工艺上,一改嘉靖、万历时期刻划繁缛的风格,以青花衬托图案,笔法舒逸,潇洒奔放,笔意酣畅,青花民窑大多粗犷。
顺治时期,清军大举进攻南方之时,景德镇地区屡次遭到兵灾破坏,造成整个地区“死灰断烟,无复人影”。同时,清朝统治者为了镇压明末农民起义和南方人民的反抗斗争,颁布了一系列限制手工业发展的政策,景德镇地区的陶瓷生产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清入关后,随着政权的逐步稳定,社会经济的逐步恢复,景德镇的制瓷业也逐步开始复兴,重新进入全国的制瓷中心。顺治时期的青花瓷与清康熙时期的青花瓷风格非常接近,以至历来顺治青花瓷多被认为是康熙青花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