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铜雕大师有哪些?
中国古代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铜雕”,所说的“铜雕艺术”实际应该是铸造工艺和器型设计的综合产物。由于青铜器在周代已经处于礼器、器物制造的衰退期,到春秋战国时很多青铜礼器被铁器取代(当然材质上的变化并不是雕刻),所以中国的传统青铜时代可以说是在商晚期至西周末年这一段;这一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文明走向多元化的时期,各地域的文明交流和互相影响是很深的,所以此后的文化、经济中心逐渐南移是有历史原因的——南方地区(尤其是长江中游)一直是古代青铜文明的中心。
1. 青铜器的铸造是集合了多个工种于一体的综合性技艺,包括设计、雕刻、熔铸等;
2. 中国古代的雕塑主要指雕刻,即所谓的“减地法”,所谓“雕”指的是雕刻,区别于陶器、玉器等其他材料的工艺品,它的制作是需要“打坯”的,也就是现在的“泥塑”、“木雕”,但青铜器不是,它不需要“先做样子”,因为它是“浇注”出来的,不需要脱模。 3. 因为铸造工艺的特点,决定了一部分青铜器需要镂空,比如尊、罍等等,而镂空就需要雕刻,这也是一种“雕”。还有一部分青铜器表面有花纹,也是雕刻形成的。
4. 所以,从上述三点来看,大部分青铜器都具有“雕刻”的特征。 但我们需要分清,这些带有“雕”的做法都属于“工艺”而不是“艺术”,它更多体现出的是“实用”的功能而不是“审美”的需求,因此部分青铜器(特别是礼器)虽然具有“美”的作用但更多的是表达礼仪等“实用”功能,它们与后世民间的“玩赏”性工艺美术品有着本质的区别。但不可否认,有些青铜器(个别礼器如玉琮等)的造型和纹饰是很有美感且极具欣赏性的。
中国古代铜雕大师有朱德润,王毅之,朱碧山,李文奎,韦君靖,沈铸,朱熙载。
1、朱德润(1294-1365),字泽民,号睢园,青蚓翁,济南人,元代著名画家。其艺术影响甚远,《元史艺文志》著录其诗文集有12卷、174首。其山水宗法郭熙,亦喜作折枝花鸟,笔墨清润,风格俊逸,时与黄公望、倪瓒、张逊齐名。存世作品有《秀石疏林图》、《云横秀岭图》等。同时,朱德润还是著名的铜章雕刻大家,其所制作的“雪灯银漏久相将”钮铜玺,曾为顾洛阜、周叔弢递藏,现藏美国克里夫兰州博物馆。
2、王毅之,生卒年不详,杭州东城人。元代著名铜器雕刻家,以制铜炉、铜镜驰名。其制作的铜镜,以浮雕“八仙过海”为饰,制作精巧美观,玲珑剔透,具有较高的欣赏和收藏价值。
3、朱碧山(13世纪至14世纪),字仲碧,生卒年不详,山阴(浙江绍兴)人,元代著名银匠、铜匠,以制银壶、铜犀角著称于世。明杨明《纪古十朝纲要》言:“朱碧山造酒注,银壶,亦张成之类也。”今传世作品有:“云间朱碧山造”款银槎杯、犀角杯等。
4、李文奎,生卒年不详,广东新会人,清乾隆年间著名铜雕匠人,擅长铸佛。
5、韦君靖,清乾隆年间人,是制作铜镜刻“汉瓦当”图案的第一人。
6、沈铸,清乾隆年间人,以“沈铸吉样瓦当铜镜”著称于世。
7、朱熙载,字号不详,生卒年不详,江苏江阴人,清道光至同治年间人,著名铜印篆刻家。光绪五年(1879)吴大激在京购得“古玉印六枚,一曰:‘朱氏印章’,皆朱氏熙载平生所玩所好、所摹所篆也……今刻所见之六玉,惟玉印为熙载自用物耳。”可见,朱熙载篆刻功力深厚,非同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