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什么时候在中国?
“观音菩萨”名号的出现,大概是在东汉末年。比“菩萨”更早的称呼是“观音大士”或“观世音大士”。这种叫法出现在东晋道教经典《太上洞玄灵宝慈悲尊胜经》里。 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到了这个时候,关于观世音菩萨的记载也越来越多。南朝梁代的《涅槃经》、北魏时期的译经大师菩提流支所翻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以及唐朝时的《大日经疏》都提到了这个名词 “观自在菩萨”。
不过,最能够代表“观音菩萨”形象的经典却是唐朝玄奘翻译的《梵网经》。这部经书里的观音菩萨看起来已经完全是中国化了—— 这位化身美女的观世音菩萨不仅具有中国女子的柔美之相,而且还拥有中国妇女的缠小脚(璎珞环佩,极细足文)!不仅如此,在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年),玄奘还专门为观音菩萨修建了寺庙。这座寺庙就是今天北京西山八大处之一的万寿亭。
早在汉魏两晋之际,佛教渐入中土,观音菩萨亦随教法流传而为国人所熟知。其形象与功德,屡见于大、小乘经典之中,有称其为“正遍知”的世出世间法的总持者,称其为“一切智人”的人生导师,或赞其为“善男子”的菩萨中神勇,或叹其能普门示现,“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处而为说法”。如是称叹不一而足,使观音菩萨形象更为广大、崇高,令人仰慕。
东汉安世高译《佛说普门品》即载观世音菩萨“于苦恼死难,恶道恐怖众邪,世间之所苦,一切忧恼者,乃至求寿命、求男女、求富贵,乃至一切求愿,无不满足”。这种“有求必应”的思想满足了人们向往幸福的愿望,使观音信仰迅速普及,成为佛教中影响最大的一位菩萨,受到各阶层人们的顶礼膜拜。
南北朝时,观音信仰已在中国盛行,佛教徒不仅广为传译和抄写宣扬观音普渡精神的经典,并大量创制观音形象。在南北各地的石窟造像中,既有作为三尊组合胁侍佛的观音像,也有专为宣扬其救人苦难的慈悲精神。
此时的艺术创作在南朝偏重于秀骨清像,而北朝不同地区则分别强调了面容丰腴、褒衣博带、优美典雅和体魄粗壮、衣冠劲峻、庄严肃穆的艺术风格。虽有南北差异,但观音菩萨多作梳冠束发、身穿僧衣、体态轻盈、神情安详优雅的年轻比丘装,以表现这位大慈大悲、救度众生解脱苦难的神灵轻举妙行、普济有情的超脱风姿。
隋唐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空前活跃,佛教随之隆盛。在佛教造像中尤以观音像最具时代特色,不仅在形体塑造上达到完美境地,还形成了多样的艺术形式,体现了唐代造像雍容华贵、丰满健美的特点和浪漫主义的审美理想,反映了唐代的民族融合和艺术的博大精深。其服饰由南北朝时的通肩大衣和褒衣博带装逐渐转变为水田格僧祗支,菩萨巾,高髻簪花。有的菩萨低眉含笑,雍容华丽,呈现唐代宫妃形象;有的横眉竖目,袒胸裸臂,则表现出武士特征。
晚唐五代时期,由于战乱迭兴,唐代的气象一变而为内敛含蓄的风格。反映在佛教造型艺术上,菩萨造像的体貌由丰腴健壮、雍容华贵趋于清秀典雅、宁静温柔,面形由方阔变为修长,服饰也由袒胸露臂或帛带披肩转向端庄、整肃的着装,从而表现出深居闺阁、娴静贞淑的大家闺秀的风度神韵,其风范对宋代的菩萨造像风格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