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白雾和黑雾区别?
黑雾与白雾是翡翠形成过程中两种不同的外在现象,也是鉴别翡翠真假的一个特征。 大部分情况下的翡翠都会有雾存在,只是有的明显可见,而有的则不明显,被包裹住的那部分翡翠,因缺少了光照,就逐渐形成了雾。 一般情况下,如果翡翠有雾的话,都会呈半透明状、微透明至不透明状态,在强光的照射下,可以看见透过去的物体,这是由于翡翠内部的矿物晶体对光线的折射引起的。
从肉眼上直接观察,白雾看起来是呈乳白色,比较柔和,且不会有浓淡之分;而黑雾则是呈现出灰黑色,看上去比较暗沉,而且会有浓淡的变化,颜色越深,说明其中的氧化程度越高。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翡翠都有白雾或者黑雾的,这主要取决于翡翠的形成环境。 如果是在高温高压的状态下形成的,那么形成的翡翠一般都会比较好,其中的结构也会很致密,这种情况下就会产生白雾;但如果是在低温高压的环境下形成的,就会形成黑雾。
除了由外而内的因素会影响色带外,翡翠内部的构造也是决定其表面色调的关键要素之一。通常来说,纤维交织结构的翡翠会给人一种水头足的感觉,这样的翡翠更容易出现白雾,而粒状结构或者块状结构的翡翠,内部空隙较多,透明度较差,出现的雾一般是黑雾。不过这不是绝对的情况,比如老坑种翡翠一般都是颗粒状的,但也会出现白雾。
翡翠,其实就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石头家族,它有着丰富的颜色和不同的内部生长状态,不同颜色以及内部状态的翡翠,也决定着翡翠有着不同的价值。
对于翡翠而言,内部生长有着不同状态,有些内敛干净,有些混沌不清,我们一般把翡翠内部浑浊的感觉称之为“雾”,一般在老手或者行内人聊天中,总会提到“黑雾”和“ 白雾”,有人认为:“黑雾”不好,而“白雾”比较好,其实不然,对于有“雾”的翡翠,需要辩证的看。
1、白雾
白雾,其实是翡翠在形成的过程中,内部结构出现了松散,水性不好,也就是所谓的胶质化,虽然“白雾”内没有杂质及脏色,但光线无法在“白雾”内进行很好反射而形成。
2、黑雾
黑雾和白雾成因基本相似,只是在后期后期的地质运动过程中接触到了一些暗色的矿物,从而改变了自身的颜色,但不排除有些“黑雾”其实是“脏色”,在雕琢过程中由于色块范围较大, 无法去除而改为黑雾,所以,“黑雾”其实没那么可怕,如果雕刻师傅技术足够精湛,可以最大程度的利用“黑雾”把石头雕琢成一件很唯美的艺术品,这就是所谓的俏色。
总结而言:对于有雾的翡翠,不能因为他的“雾”面就否定他的价值,而是应该辩证的去看待,如果是较小范围和裂纹发育不好的的雾,那么尽量远离,但如果是较大范围的无裂雾,可以尝试雕琢。